第四章中详细分析了中国7个农业主产区的作物长势,包括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以及华南区七个区域。在全国农气条件概述之后, 4.2节对2020年中国夏粮与冬小麦产量遥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早稻播种面积进行了监测预测,分析了新冠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3节是7个农业主产区的作物长势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所用指标包括农业气象指标、基于NDVI的作物生长过程线、NDVI距平聚类、最佳植被状态指数和潜在生物量距平等;4.4节展望预测了2020年中国大宗粮油作物进出口形势。各省详细的农业气象条件指标,请参与附录A中的表A.11。
在当前监测期内,冬小麦和油菜仍处于生长期,而春播作物(包括春玉米和早稻)正处于播种期。整体来看,适宜的农业气象条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在全国范围内,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分别偏高20%和0.8℃,而光合有效辐射则偏低了4%。潜在生物量比平均水平偏低7%。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平均值为0.85,作物长势正常。
从空间分布上看,整个监测期内有71%耕地的降水量处于平均水平。中国东南地区(占耕地面积的13.2%)的降水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波动。3月下旬的过量降水(比平均水平偏高75毫米以上)影响了18.5%的耕地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的各省。全国气温变化过程线显示,气温在4月初之前总体偏高,之后直至监测期末气温始终低于平均水平。与降水量相比,气温距平状况随时间变化更为显著,特别是华南部分地区(占耕地的19.1%),主要包括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和江苏等省份,气温距平变化范围从偏低2.7℃到偏高5.7℃。幸运的是,剧烈波动的气温主要发生在农作物生长季之前,对作物生产影响有限。未种植耕地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东北地区,以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和河北等省北部地区,主要原因是气温偏低不适于种植夏粮。潜在生物量距平图(图4.4)显示出区域间的显著差异,全国总体呈偏低状态,主要集中于在华北、华南和西南地区,而东南地区的广东、福建、江西以及新疆、山西、河南、云南、陕西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有所偏高。
中国南部和中部的作物正处于生长期。最佳植被状况指数(VCIx)空间分布图显示(图4.6),全国大部分地区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大于0.8,表明各地的作物生长条件普遍有利,VCIx小于0.8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山东、河北和山西等监测期内尚未种植作物的地区。就最小植被健康指数(图4.7)而言,高值区(值大于36的区域)在全国广泛分布,表明大多数夏粮作物在监测期内未受到显著旱情影响。
就全国7个粮食主产区而言,降水量较平均水平均有所增加,增幅从+6%到+51%;同时平均气温也有所偏高,偏高幅度在+0.4℃至+1.8℃之间,其中,中国东北区平均气温增幅最大。与降水偏高相对应的是所有粮食主产区的光合有效辐射均低于平均水平,光合有效辐射不足也导致了各区潜在生物量处于或低于平均水平。夏粮作物核心种植区的耕地种植比例总体上接近平均水平,其中黄淮海区略偏低2%。各主产区最佳植被状况指数总体正常,介于0.76和0.90之间。
表4.1 2020年1月-4月中国农业气象指标与农情指标距平变化
主产区 | 距平 (与近 15 年平均相比) | 距平 (与近 5 年平均相比) | 最佳植被状况指数 | |||
降水量(%) | 平均气温(℃) | 光合有效辐射(%) | 潜在生物量(%) | 耕地种植比例(%) | ||
黄淮海区 | 51 | 1.2 | -4 | -9 | -2 | 0.83 |
内蒙古 | 34 | 0.9 | -2 | -11 | / | 0.77 |
黄土高原区 | 6 | 0.8 | -1 | -13 | -12 | 0.76 |
长江中下游区 | 18 | 1.0 | -2 | -3 | 0 | 0.88 |
东北区 | 10 | 1.8 | -4 | -3 | / | 0.91 |
华南区 | 12 | 0.6 | -1 | 0 | 1 | 0.89 |
西南区 | 36 | 0.4 | -9 | -16 | 0 | 0.90 |
图4.1 中国作物物候历
图4.2 2020年1月-4月中国降水量与过去15 年同期平均水平差值聚类空间分布及聚类类别曲线
图4.3 2020年1月-4月中国气温与过去15 年同期平均水平气温差值聚类空间分布及类别曲线
图4.4 2020年1月-4月中国潜在生物量距平 图4.5 2020年1-4月耕地种植状况空间分布图
图4.6 2020年1-4月中国最佳植被状态指数(VCIx) 图4.7 2020年1-4月中国最小植被健康指数(V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