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详细分析了中国7个主要农业主产区的作物长势,包括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以及华南区七个区域。在农气条件概述之后,利用模型对秋粮生产省份的玉米、水稻(包括早稻、晚稻、一季稻/中稻)、小麦和大豆产量以及秋粮总产进行复核,并估算了全年粮食总产。4.3节对7个农业主产区的作物长势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所用指标包括基于 NDVI 的作物生长过程线、NDVI距平聚类、最佳植被状态指数和潜在生物量距平。4.4节对中国冬小麦的病虫害状况进行分析和论述。4.5节展望预测了2019年全区及中国大宗粮油作物进出口形势。中国分省农气指标数据可参见附录 A 中的表 A.11。
监测期内,全国天气状况总体较好:降水量较平均水平偏低4%,而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分别偏高0.3℃和4%。全国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平均值高达0.95,且耕地种植比例较平均水平偏高2%,作物生长状况整体向好。
对于各主产区,内蒙古和东北区的降雨量分别高于平均水平8%和36%。如图4.1所示,在7月初,有9%的作物种植区降水偏高,比过去15年平均水平偏高约210毫米,包括华南区中部、西南区东部和长江中下游区部分地区(贵州省东南部、广西省北部、湖南省南部、福建省北部以及江西省和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黄淮海区(-26%)、黄土高原区(-6%)、长江中下游区(-13%)和华南区(-2%)的降雨量均低于平均水平,这些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表4.1),其中8月中旬和9月下旬降水偏低幅度较大。
所有主产区的气温均接近平均水平,其中黄淮海区气温偏高幅度最大,偏高约0.8℃。但监测期内,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距平变化波动较大(图4.2)。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区和中国东北区的部分区域在8月中旬的温度比平均水平低1.5℃以上,而在9月上旬和9月下旬的气温较平均水平偏高2.0℃以上,上述区域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4.8% 。 此外,华中区和黄土高原区的部分区域,温度在9月上旬和下旬比平均温度高出1.7℃以上,而在9月中旬和10月中旬则较平均水平偏低0.7℃以上,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6.4%。
由图4.3可知,2019年7月-10月覆盖了中国作物生长的高峰期,几乎全部耕地均种植了作物。最佳植被状况指数空间分布图(图 4.4)显示,VCIx 高值区(>1)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和黄土高原区的部分区域;其他大部分地区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均较高,介于0.8-1.0。由最小植被健康指数空间分布图(图 4.5)可知,该指标的高值区(51-100)主要位于东北区和西南区,其他大部分区域的最小植被健康指数值介于 16-50,该指标的极低值区(1-15)零散地分布于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安徽省北部、湖北省东部、山东省、江苏省和河北省南部等地区,表明这些区域在监测期内的部分时段发生了旱情。复种指数空间分布图(图4.6)显示了全国不同区域的复种情况,总体分布态势与往年相似,统计分析显示全国7个主产区的复种指数均较平均水平有所增长。
表 4.1 2019年 7-10月中国农业气象指标与农情指标距平变化
主产区 | 距平 (与近 15 年平均相比) | 距平 (与近 5 年平均相比) | 最佳植被状况指数 | ||||
降水(%) | 温度(℃) | 光合有效辐射(%) | 潜在累积生物量(%) | 耕地种植比例(%) | 复种指数(%) | ||
黄淮海区 | -26 | 0.8 | 4 | -1 | -1 | 3 | 0.89 |
内蒙古 | 8 | 0.3 | 0 | -1 | 8 | 4 | 0.97 |
黄土高原区 | -6 | 0 | 2 | 2 | 9 | 4 | 0.9 |
长江中下游区 | -13 | 0.4 | 8 | 5 | -1 | 5 | 0.94 |
东北区 | 36 | 0.1 | -1 | -5 | 0 | 1 | 0.99 |
华南区 | -2 | 0.2 | 6 | 2 | 0 | 17 | 0.97 |
西南区 | 0 | 0.1 | 1 | 0 | 0 | 6 | 0.97 |
图 4.1 2019年 7-10月中国降水量距平(过去15年平均水平)聚类空间分布及聚类类别曲线
图 4.2 2019年 7-10月中国气温距平(过去 15年平均水平)聚类空间分布及聚类类别曲线
图 4.3 2019年 7-10 月耕地种植状况分布图
图 4.4 2019年 7-10 月中国最佳植被状态指数(VCIx)
图 4.5 2019年 7-10 月中国最小植被健康状况指数
图 4.6 2019年中国复种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