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要概述报告期内的中国农业气象和农情条件之后(4.1节),第四章描述了区域情况,重点描述农业生态区东部和南部的七个主产区:东北、内蒙古、黄淮海,黄土地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和华南(4.2)。关于中国重要农业省份的农业气象指标的补充资料见附件A 表A.11。
4.1 概述
监测期内,中国冬小麦和油菜处于生长季而其他大部分作物(玉米、早稻、一季稻和大豆)处于播种期。总体而言,有利的农气条件促进了作物生长。农气指标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和温度分别较平均水平偏高20% 和 0.6°C,而光合有效辐射仅略微偏低4%,导致潜在生物量偏高10%。最佳植被状况指数高达0.9。
在空间上,86.8%的耕地区在监测期内降水始终处于平均水平,位于除中国东南部外的绝大部分区域。在东南部区域,降水距平值随时间变动较大,该区域占中国所有耕地的13.2%。值得一提的是,4月中、下旬位于中国东南部的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降水异常偏高(比平均水平偏高超过210 mm),该区域占全国所有耕地的2.9%。与降水相比,绝大部分地区的温度随时间变动幅度较大,在东北地区尤为显著,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这些区域的温度距平值介于 -2.5°C ~ +9 °C之间。但由于东北地区该监测期并非作物生长季(如图4.4所示),这种温度的剧烈变化不会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除东北地区未种植外,未种植耕地区还位于中国西北部和北部。与之相反,已种植耕地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中部。
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作物已陆续进入生长季。由最佳植被状况指数空间分布图可知,良好的作物长势(该指标值大于0.8)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平均状况的作物长势(该指标值介于0.5-0.8)位于中国中部。最小植被健康指数空间分布图显示,该指标的高值区(>36)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区域,而极低值区(<15)仅零星地分布于中国中部,包括安徽和陕西中部,以及江苏南部。
就中国各粮食主产区而言,除东北区降水显著偏少28%外,其余所有主产区的降水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距平值介于 +15 ~ +43%。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和西南区的温度均接近平均水平(温度距平值介于-0.3°C ~+0.6°C)。与此同时,东北区和内蒙古的温度分别较平均水平偏高3°C和 1.6°C。除长江中下游区外的所有主产区的光合有效辐射均接近平均水平(长江中下游区偏低15%)。绝大部分主产区的潜在生物量均较平均水平偏高,距平值介于+8%~+25%之间。黄土高原区较平均水平显著偏低20%,而其他主产区的耕地种植比例处于或接近平均水平。所有主产区的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均较高,介于0.80~0.98之间。
表4.1 2019年1月-4月中国农业气象指标与农情指标距平变化
分区 | 农气指标 | 农情指标 | ||||
距平 (与15年平均相比) | 距平 (与15年/5年平均相比) | 当前值 | ||||
降水 (%) | 温度 (°C) | 光合有效辐射 (%) | 潜在累积生物量 (%) | 耕地种植比例 (%) | 最佳植被状况指数 | |
黄淮海区 | 34 | 0.2 | -4 | 25 | -1 | 0.91 |
内蒙古 | 25 | 1.6 | 0 | 21 | - | 0.93 |
黄土高原区 | 35 | 0.3 | -2 | 18 | -20 | 0.80 |
长江中下游区 | 21 | -0.3 | -15 | 8 | -2 | 0.93 |
东北区 | -28 | 3.0 | 4 | -12 | - | 0.83 |
华南区 | 43 | 0.6 | 0 | 15 | 1 | 0.98 |
西南区 | 15 | 0.2 | -3 | 11 | 0 | 0.94 |
图4.1 中国作物物候历
图4.2 2019年1月-4月中国降水量距平聚类空间分布及聚类类别曲线
图4.3 2019年1月-4月中国气温距平聚类空间分布及聚类类别曲线
图4.4 2019年1月-4月耕地种植状况分布图
图4.5 2019年1月-4月中国最佳植被状态指数(VCIx)
图4.6 2019年1月-4月中国最小植被健康指数(VH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