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全球农情遥感速报(CropWatch)主要基于遥感数据,综合应用农业气象与农情监测指标,对2017年4-7月全球粮食生产形势进行了监测分析。本期通报包含5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主要分析全球不同报告单元监测期内的农业气象条件,以及监测期内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第二章聚焦于全球洲际主产区的农气与农情发展变化趋势;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分析占全球粮食总产量80%以上的30个主产国、中国的大宗粮油作物(玉米、大豆、小麦与玉米)的农气、农情等生产形势的变化;第五章是全球粮食产量预测、灾害等分析,5.1节是2017年5月份估算的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的复核与更新,其中95%是采用遥感指数模型监测的结果,5%则采用的是统计分析预测结果,5.2节是监测期内发生的全球性灾害以及非洲之角人道主义紧急情况分析与当前的厄尔尼诺现象。
本监测期内,包含中国在内的北半球大部分区域,夏粮作物已经收割,秋粮作物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季风/秋播作物正处于播种期;南半球大部分区域的夏粮作物正处于生长期,秋收作物的播种将在一个月后开始。
本期通报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前期通报监测的结果,即从西非向东延伸至干旱与半干旱中亚地区,降水超过了近年来的平均水平,即图0.1中标识为H的区域。降水较多的区域还包括下述区域,乌克兰至乌拉尔山区(E),与过去15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该区域的温度偏低2.2℃,光合有效辐射偏低4%,而降水偏高22%,该区域是监测期内气温偏低最多的区域;F是非洲萨赫勒地区,该区域的气温偏低0.9℃,光合有效辐射偏低2%,而降水偏高35%;G是旁遮普到古吉拉特邦,该区域气温与光合有效辐射分别偏低0.8℃与2%,而降水显著偏高72%,监测期内降水显著偏多的另一个区域是拉丁美洲半干旱的南锥体地区,其降水量偏高83%。
图1.2 2017年4-7月全球区域农气条件分析区划
注: 图例中的字母所表示的含义详见文字说明
农气条件相对干旱的区域包含非洲之角的低地区(HoA,即J区域),该区域监测期内降水偏低32%,这是非洲之角地区遭遇的连续第三次降水匮乏期,严重的干旱导致人畜饮水困难。与此同时,该区域在第5章中被列为有重大人道主义危机的区域。临近的东非高原地区也遭遇了程度较轻的降水短缺,降水较往年同期偏低13%,如果不是因为难民大规模迁徙导致的食物需求量增加以及粮食价格上升,该区域的人道主义危机将不太严重。从地中海向东延伸至高加索地区(B区域)在监测期内也遭遇轻度干旱。
另外还有一些异常区值得一提:东亚(A)光合有效辐射偏高4%,美国东部、墨西哥至加勒比地区(C)降水偏高17%,而光合有效辐射偏低4%;地中海东部地区至亚洲东部与南部地区(D)温度偏低0.9℃,而光合有效辐射显著偏低5%,而降水偏高 24%,D区域包括中国的华南、海南、台湾,以及中南半岛与南洋群岛。
正如第三章所分析的,在主要农业国家中,尽管阿根廷光合有效辐射显著偏低10%,但大部分地区平均降雨量显著偏高48%,充足的降水为该国夏粮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分的水分补给,与过去5年平均水平相比,该区域的耕地种植比例偏低2%。巴西,监测期内的降水仅偏低3%,耕地种植面积与2016年相当,而最佳植被条件指数高达0.9,暗示着较好的长势。在北半球,俄罗斯与印度监测期内的降水量分别偏高19%与17%,有利于两国作物生长,然而印度的耕地种植比例大幅下滑18%,导致该国粮食产量的下滑。加拿大降水偏低8%,而中国、哈萨克斯坦的降水偏高 9%与12%,其中哈萨克斯坦的耕地种植比例偏高8%。监测期内,美国整体降水量偏高21%,但是北部地区发生干旱。在监测期内,法国与乌克兰降水偏低23%与17%,两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都出现短缺。相同的状况在阿尔巴尼亚至比利时的西欧地区也出现。法国全国气温异常偏高,但光合有效辐射接近于平均水平。
CropWatch估计2017年全球玉米产量为10.08亿吨,比2016年上涨0.6%,水稻7.48亿吨,同比上涨1.6%,小麦7.37亿吨,同比上涨0.5%,大豆3.15亿吨,同比下降0.7%。全球31个主产国2017年玉米总产8.87亿吨,同比增长0.3%,水稻6.72亿吨,同比增长1.6%,小麦6.24亿吨,同比下降0.9%,大豆2.98亿吨,同比增长0.9%。
玉米:阿根廷、巴西、南非从2016年的厄尔尼诺恢复过来,2017年玉米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5%、19.3%与57%。其中,阿根廷玉米增产主要得益于种植面积同比增长了20%,而巴西受有利农气条件影响玉米单产同比增长19%,促使该国玉米产量大幅增加。在北半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国中,CropWatch预测中国玉米产量为19385.3万吨,同比下降3.2%,美国玉米产量为35476.3万吨,同比下降3.6%。
水稻:就亚洲主要的水稻生产与出口国而言,2017年印度水稻产量为16351.4万吨,同比增长4.3%,越南、泰国水稻同比增长9.3%与1.8%。种植面积或者单产的增长(越南水稻单产增幅显著,为8.4%)是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因种植面积与单产下滑(-0.6%),导致中国水稻产量同比小幅下滑。
小麦:就本期通报而言,受不利农气条件影响,加拿大、美国与澳大利亚2017年小麦产量同比下滑,其中加拿大小麦产量3067.9万吨,同比下滑7.8%,美国小麦5427.0万吨,同比下滑4.6%,澳大利亚小麦2971.9万吨,同比下滑6.0%。中国小麦产量微增0.3%。
大豆:2017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386.0万吨,而美国、巴西与阿根廷大豆产量分别达到为10932.3万吨、9672.6万吨与5111.6万吨。
本期通报涵盖中国秋粮作物的生长高峰期。监测期内,全国尺度的最佳植被状况指数(VCIx)为0.75,中国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的VCIx较高;VCIx的低值区集中在黄土高原、内蒙古与长城沿线区。与过去5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整体的耕地种植比例下滑1.7%,而黄土高原、内蒙古地区大幅下滑13%与9%。
CropWatch估计2017年中国玉米、水稻的产量分别为19385.3万吨和20037.1万吨;与2016年相比,2017年玉米产量同比下降3.2%,水稻同比下降0.1%。2017年中国小麦产量估计为11890.2万吨,同比增长0.3%,大豆产量为1386.0万吨,同比增长4.3%,这是大豆经过长达10余年的产量持续缩减之后,连续第二年产量实现同比增长。
2017年,中国水稻产量与2016年基本持平,但因水稻种植季节各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同比上涨0.7%和0.1%,而单季稻产量同比2016年下降0.3%。在一定程度上,部分省份受到严重虫害的影响:其中贵州、广西北部、广东大部分地区的爆发稻飞虱,而贵州中部和广东北部的卷叶蛾的影响范围约2700千公顷,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水稻斑马枯病近4500千公顷。
黑龙江是中国最大的大豆生产省,受产量和面积增加的双重影响,2017年大豆产量同比增长7.0%;由于种植面积扩大,2017年内蒙古大豆产量同比增长2%;而包括河南、山东、山西在内的华北平原大豆产量下降。
对玉米而言,华北平原和西南地区各省的产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安徽、江苏、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宁夏、四川、重庆、云南等地都有下降,各省减产的主要原因各不相同,其中内蒙古、宁夏、山西主要是面积缩减,而安徽、重庆、四川和云南主要原因是单产下降。
由于玉米产量的显著下降,CropWatch估计2017年秋粮(包括玉米,单米,晚稻,春小麦,大豆,杂粮、块茎类以及其他小宗作物)的总产量为39956.2万吨,与2016年相比,产量减少731.2万吨,降幅1.8%。2017年粮食总产为55870.2万吨,同比下降694.4万吨,降幅1.2%。由于晚稻仍处于生长期,玉米和单季稻处于灌浆期,2017年中国大宗粮油作物的最终产量将在下一期通报进行复核。
CropWatch复核了2017年的夏粮作物产量,与2016年夏粮产量几乎持平(略增0.1%),其中小麦占夏粮的90%。河南省是夏粮的主产省,2017年产量为2630万吨,产量同比增加98.8万吨,增幅为3.9%,安徽、陕西、江苏的小麦产量同比分别下降7.8%、4.8%与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