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全球农情遥感速报》概述了截至 2023 年 7月底的全球作物生产形势和粮食产量。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所协调的国际团队编写完成。
报告主要基于遥感数据,监测评估全球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农气条件、农情状况和大宗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生产形势。第一章是全球农业气象条件概述,描述了全球范围内的农业气候条件。第二章是全球洲际粮食主产区的农气和农情状况。第三章是涵盖了占全球粮食生产和出口80%以上的农业生产国的生产形势,而第四章则聚焦于中国,第五章的特别关注已经收割或目前仍在田间生长的大宗粮油作物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的生产前景,第五章的后续部分概述了2023年4月至7月期间全球发生的灾害情况。
农业气候条件
在这一监测期内,全球多个地区的气温打破历史记录。然而,受益于拉尼娜现象向厄尔尼诺现象的平稳过渡,中东和东非等干旱地区以及阿根廷等南美洲苦受干旱的地区,降水增多,旱情缓解。但是,中亚的降水量不足,此外,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减少,降水回落至平均水平。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接近平均水平。中国的中部、北部地区的降水量普遍高于平均水平。印度和中国的部分地区因强降水引发洪涝,导致部分作物受损。
全球作物生产形势
玉米:巴西二茬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单产都有所增加,使巴西玉米产量达到1.0068亿吨,同比增长10.3%。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123.4万公顷,使得玉米产量同比增长了2.2%。美国的玉米产量预计同比将增加3.8%。欧洲玉米情况总体良好,预计产量将会略有增加。因洪涝导致玉米面积和单产减少,印度的玉米产量面积将同比减少9.1%,降至 1,710万吨。全球的玉米供应量相比去年有所回升,预计全球玉米产量将达到10.72亿吨,与2022年(10.45亿吨)相比,增长2694万吨(+2.6%),但仍低于2021年的峰值。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中国的水稻产量预计将达到1.93346亿吨,同比下降1.0%。这一下降主要是由于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以及不利的天气条件所致。特别是在孕穗和开花期,中国水稻遭受了过多降雨的影响,导致主要产区和东北地区的早稻和单季稻的单产下降。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和)因雨季时的降水量略低于平均水平,导致了水稻的单产下降,从而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稻米总产量。7月份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局部地区降水过多,发生洪灾,不过,与去年大面积洪灾造成的大量减产相比,巴基斯坦的情况有所好转。预计,巴基斯坦的水稻产量将同比增加6.8%,而印度的水稻产量预计将略微减少0.9%。越南、柬埔寨、尼日利亚和美国的水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总体而言,全球水稻产量预计将略微减少440万吨或(约0.6%)。
小麦: 各大小麦生产国的生产条件差异显著。与去年相比,东非和中东地区的农业气候条件明显改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中国在小麦生产季初经历了有利的天气条件,但在晚期的灌浆和收获阶段频繁降雨,但面积的增加使产量达到了1.3472亿吨,同比恢复性增加了0.4%。因5月和6月的轻度干旱影响,俄罗斯的小麦产量同比减少3.8%,降至8,294万吨。美国的小麦产量尽管在生长初期遭遇了不利的天气条件,但同比仍增长了7.9%,达到 5564万吨。因小麦生产条件较2022年的极端干旱年明显改善,叙利亚、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土耳其、伊朗和黎巴嫩等六个国家的小麦产量同比增加了9%以上。受种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影响,部分欧洲国家的小麦产量同比也有所增加,如匈牙利(+1.4%)、罗马尼亚(+5.6%)、意大利(+6.4%)和乌克兰(+5.6%)。阿富汗和中亚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减少。在南半球,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巴西的小麦产量同比下降11%、14.1%和3.1%,而南非的小麦产量同比增加8.4%。预计,2023年全球的小麦产量同比下降0.6%,降至 7.366 亿吨,创过去5 年的最低产量。
大豆:南半球大豆产量增加,但巴西和阿根廷的情况差异很大。巴西的增产抵消了阿根廷的减产,使得南美的大豆净增171万吨。在中国,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减少,使得中国的大豆产量同比下降5.7%,降至1,720万吨。受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的影响,预计2023年美国大豆产量为1.005亿吨,同比减少1.25%。加拿大(+3.1%)和印度(+1.0%)的大豆产量有所增加。北半球大豆累计减产190万吨,超过南半球的增产,导致全球大豆产量同比减少0.3%,降至3.1906亿吨。但总体而言,全球大豆的供应形势总体仍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