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pwatch
本期CropWatch通报描述了截至2019年1月底的数据评估的全球作物状况和粮食产量。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协调的国际小组联合编写完成。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 北半球温带地区的夏季作物已经收获,而冬季作物也完成种植,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 热带和赤道地区的国家,包括菲律宾、泰国、越南和巴西等,第二季玉米和水稻的播种多在1月左右开始;而南半球国家的夏季作物处于生长高峰期并接近花期,如阿根廷、巴西和南非的玉米和大豆等。
本期通报主要基于遥感数据对全球粮食生产形势进行了评估,并特别关注玉米、大米、小麦和大豆的主要生产国。通报第1章涵盖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农业气象条件,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第2章重点介绍了各洲际粮食主产区的农气与农情状况; 第3章对全球41个遥感监测国的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国别分析,其累计产量占全球粮食生产和出口总量80%以上,第三章占据了本通报大部分篇幅;第4章则是中国各分区作物生产形势的综合分析;第5章对部分国家的粮食产量,特别是南半球各国的粮食产量进行了早期预估。
第1章:农气条件
监测期间,全球农业区的降雨量总体接近平均值,略偏高4%,温度较平均值偏低0.2°C,值得一提的是全球69%的耕地上光合有效辐射高于平均水平,全球光合有效辐射总体偏高1%。
降水负距平较大的区域发生在亚洲东部、南部与大洋洲,较平均值分别偏低17%、9%与10%,而北美地区的降水则显著偏高 33%。本监测期内全球降水总体与过去15年同期平均水平持平,与2018年7-10月偏高12%和去年同期(2017年10月-2018年1月)偏高8%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上一典型厄尔尼诺年(2015-2016)才刚刚过去3年,专家却对目前是否发生厄尔尼诺争论不休。当前监测期内大多数降水较平均值较低的区域与厄尔尼诺发生年份的干旱区趋于一致,如南非西开普省的降水偏低 58%,澳大利亚纳拉伯至达令区域降水偏低23%,东南亚与加勒比海地区分别偏低29%与36%。 东亚和中国也有若干区域的降水偏低,如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的南部边缘地区偏低47%,内蒙古和中国东北部地区偏低42%和34%。上述区域2018-2019年的夏粮作物已经播种,并将步入生长期,如果2019年2月及之后几个月降雨量持续偏低,作物土壤墒情不足,将影响作物生长。
在国家尺度上,也存在显著偏低的情况,如亚洲地区的日本、印度、菲律宾降水偏低53%、35%、25%,而中国的辽宁与河北省降水显著偏低37%和45%;非洲南部与东部的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和索马里的降水显著偏低44%、33%、32%、40%;欧洲的丹麦,瑞典,芬兰和荷兰四国的降水偏低在20%至30%之间,但鉴于冬季作物在高纬度地区的重要性有限,上述四国显著偏低的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像有限。俄罗斯以莫尔多瓦共和国为中心的系列加盟州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据报道,各大洲都出现了过多的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导致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详见第5章的灾害部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大平原地区、玉米带和棉花带也遭遇洪涝的侵袭。
如上所述,全球气温接近平均水平,但美洲大陆温度则显著偏低,而大洋洲气温则显著偏高。高加索地区,中国东北部以及部分非农业主产区出现了不合时宜的气温偏高现象。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寡照天气后,过去6个月的光合有效辐射首次接近平均值,显著偏低的区域主要发生在严寒的地区。
就潜在累计生物量而言,欧洲、中亚和北美洲西部和南部较过去5年同期平均水平偏高6%、9%和12%。
第三章:农情指标
CropWatch农情指标中的耕地种植比例与最佳植被状态指数受极端天气条件,特别是干旱的影响最直接,其中耕地种植比例用于衡量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可用于评估单产的变化,数值范围从0(与历史最低相同)到1(与历史最高相同)表征不同的单产水平。
耕地种植比例降幅最大的国家是罗马尼亚,较过去5年同期平均水平偏低35%。赞比亚、莫桑比克、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则偏高10%到20%之间,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偏高19%,阿富汗、摩洛哥和蒙古则偏高25%至30%。
最佳植被状态指数较低的国家,即值在0.45-0.72区域,包括阿富汗,澳大利亚,南非,罗马尼亚,加拿大和巴基斯坦。而最佳植被状态指数较高的区域则主要发生在斯里兰卡(0.98),印度尼西亚和越南(0.96)、菲律宾(0.95) 、巴西(0.95)、墨西哥(0.93)、白俄罗斯(0.94)和波兰(0.91)。
第四章:中国
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中国的农业气候条件普遍不及平均水平,尽管温度接近平均值,但是光合有效辐射与降雨量偏低6%与7%,其中内蒙古、黄土高原、东北、西南地区的降水较过去15年同期平均水平偏低42%、18%、34%、18%。 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气温则显著偏高1.0°C以上。
与过去5年相比,全国范围内的耕地种植比例偏低2%,这表明2018-2019年夏粮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其中黄淮海、黄土高原地区与长江中下游等夏粮作物主产区,耕地种植比例偏低1%。全国的最佳植被状态指数为0.88,其中内蒙古为0.83、中国南部与西南部地区为0.93。
第五章:产量预估
本期通报预测的大宗粮油作物产量仅包括南半球主要粮食生产国和北半球的部分国家,这些国家的作物已经或即将步入生长高峰期,因此,可用的生育期内的遥感数据能够确保产量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全球第三大玉米出口国阿根廷表现良好,玉米产量同比增长9%,而第二大出口国巴西产量同比下降1%,正负相抵,可供出口的玉米受影响较小。墨西哥玉米产量同比增长21%,将有助于该国减少进口。南非的玉米产量预计同比减少14%,产量不足可能会增加该国的额外进口量,主要原因是降水不足,邻近国家也同样受到降水短缺影响。
目前的估算没有涵盖重要的大米生产国,而巴西和阿根廷在大米出口国中排名在第10位前后,产量分别增长4%和16%。
澳大利亚是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之一,小麦产量同比大幅下降13%,但这符合该国小麦产量长期剧烈的年际变化特征。 阿根廷小麦同比下降3%,也与该国年来的小麦生产形势一致。同样,尽管巴西的小麦产量增长了7%,但由于该国几乎没有出口小麦,因此对稳定国际小麦市场作用不大。本期通报还提供了其他几个国家的小麦产量预测结果,这些国家的产量与2018年相比均有所增加,这些国家包括小麦满足自给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墨西哥、摩洛哥、南非、埃及的等净进口国,产量的增加将使各国减少进口。
巴西和阿根廷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的大豆出口国,大豆产量同比均有所增加。预计2019年阿根廷大豆将增产约470万吨,巴西增产约200万吨。考虑到近期中国大豆持续减产的趋势得到逆转以及减少进口政策的提出,当前国家大豆供过于求的状况很难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