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产区内不同国家间存在较大的物候差异:孟加拉国处于阿曼水稻的生长期和收获期、旱季水稻和小麦的播种期和生长初期;柬埔寨处于玉米的收获期;印度处于玉米的种植至收获期,甘薯米和大豆的收获期;缅甸处于玉米的播种期和收获期,主季水稻的收获期,第二季水稻的播种期和生长期,小麦的播种期和生长期;泰国处于主季水稻的生长期和收获期,第二季水稻的移植期;越南的南部和北部都处于10月水稻的种植生长期和冬春季水稻的种植期。
主产区气温接近平均水平(22.7°C),而降水量和光合有效辐射与平均值相比略为偏低:降水量约为247mm(偏低17%),光合有效辐射约为906MJ/m2(偏低7%)。大部分的降雨发生在10月和11月,降雨对于即将收获作物的国家是不利的。在主产区内,印度的降雨接近平均水平,而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的降水量分别偏高13%、23%、29%、38%、39%和63%,只有尼泊尔降水量偏低60%。在本次监测期间,从温度分布坡面看,纬度较高的国家(印度、缅甸和尼泊尔)气温高于预期,而低纬度国家气温偏低(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光合有效辐射方面,所有的国家均偏低:尼泊尔偏低3%、印度和缅甸偏低5%、柬埔寨和泰国偏低8%、孟加拉国偏低11%和越南偏低14%。除了印度(-5%)和尼泊尔(-40%)外,其它国家的潜在生物量水平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老挝偏高10%、泰国偏高16%、缅甸偏高19%、越南偏高27%、柬埔寨偏高34%和孟加拉国偏高69%。
耕地种植比例高达95%和最佳植被状况指数高达0.94表明产量较好。未种植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印度西部和中部,孟加拉国东部,以及泰国和越南的零星地区。在印度西北部、孟加拉国东部分布有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小于0.5的连续斑块,在泰国和越南同样也有零星分布。
通过上述的作物种植比例和生长状况指标可以反映出主产区的潜在生物量增长了8%,达到了520 gDM/m2。通过潜在生物量累积结果分布可以看到,在印度东部有大片地区增长超过了20%,此外印度东海岸、德干高原、缅甸、泰国中部、柬埔寨西部和越南南部也有较少斑块增长超过了20%;而在印度中部和北部有大片地区减少了20%,此外印度南部、泰国西北部、越南北部也有零星区域偏低20%。由VHI的最低值观测结果表明,在几个地方出现了零星缺水作物。
总之,由农业气候和农情指标可以看到,主产区的作物生长状况异质性较强。高纬度国家和地区作物生长状况偏差,而较低纬度地区国家作物生长状况偏好。
图2.4 南亚和东南亚农业主产区的农业气象指数与农情指标(2017 年10月至 2018 年1月)
a. 降水距平聚类空间分布图 b. 降水距平聚类类别过程线(mm)
c. 气温距平聚类空间分布图 d. 气温距平聚类类别过程线 (℃)
e. 最佳植被状况指数 f. 耕地利用状况
g. 潜在累积生物量距平 h. 最小植被健康指数
注:更多指标信息,请查阅附录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