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监测期内,冬小麦在4月至6月从生长高峰期转变到收获期,而夏玉米在6月下旬进行播种,并在7月份开始生长。农业气象指标监测结果显示,黄淮海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干燥,累计降水较过去15年平均水平偏低50%,降水减少主要发生在5月和6月。干旱的气候对玉米的早期生长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小麦的产量影响很小,监测期内的潜在生物量较近5年平均水平偏高1%。此外,平均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分别偏高0.5℃和2%。
NDVI距平聚类分布图及其过程线显示,山东东部和整个黄淮海地区北部的耕地作物长势在监测期内较为正常,约占总体耕地面积的17.1%。在河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省份存在一些较为分散的耕地区域,其面积约为总体耕地面积的18.3%,其作物长势在5月中旬前位于平均水平之上。而其他耕地区域在监测期内的作物长势基本上都低于平均水平。总体而言,较少的降水是导致黄淮海地区作物长势较差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夏玉米而言。考虑到旱情主要出现在5月份以后,因此冬小麦的产量预期不会受到影响。黄淮海地区的最佳植被状况指数为0.82。作物生长过程线显示,4月份的NDVI最大值超过了近5年平均值和去年监测值,而后随着小麦的成熟逐渐下降,表明今年小麦的产量将好于以往。然而受气候条件影响,玉米等秋粮作物的长势和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图 4.9 2019年4月-7月黄淮海区作物长势
(a)基于NDVI的作物生长过程线
(b) Rainfall profile
(c) Temperature profile
(d) NDVI距平聚类图(与5年平均相比) (e)NDVI距平聚类类别曲线
(f) 最佳植被状况指数
(g) 潜在生物量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