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和东南亚主产区由于地理范围和纬度跨越大,物候差异也较大。在所有的国家中均有水稻种植,而玉米、小麦和大豆则只在部分国家有种植。本次监测期间,不同国家的作物物候分布如下:孟加拉国,涵盖了水稻(Boro)和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阶段;柬埔寨则为雨季水稻的种植至收获期以及旱季水稻的收获期;印度为小麦、水稻的种植至收获期;缅甸为玉米、第二季水稻和小麦的种植至收获期;尼泊尔为小麦的种植至生长期;泰国为主季水稻的收获期,第二季水稻的种植至收获期,以及玉米的播种期;越南则是春季水稻(北部)和冬季水稻(南部)的种植至收获期。
降水量是决定主产区作物生长最重要的农业气候参数。在本报告期,不同国家间差异较大,与过去15年平均水平相比,阿富汗(0%)、老挝(-1%)、泰国(2%)和柬埔寨(4%)的降水接近平均水平,孟加拉国(+20%)是唯一偏高的国家,缅甸(-9%)、尼泊尔(-13%)、印度(-15%)和越南(-21%)的降水量则偏低。除了印度半岛在3月份有一次较强降水,孟加拉国、印度东部甘地平原部分地区、以及泰国和越南局部地区在4月份有一次较强降水,以及印度东北部在4月份比较干旱外,降水整体上分布均匀。此外,冬季降水较低,对许多国家的雨养作物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平均气温方面,尼泊尔(0.1℃)、印度(0.2℃)、阿富汗(0.8℃)、缅甸(-0.3℃)和越南(-0.7℃)的气温接近平均水平。孟加拉国、老挝和泰国气温较平均水平偏低1.1°C,柬埔寨与平均值差异最大,偏低达1.4°C,而北回归线附近以及以北的气温偏高。此外,温度由东向西存在梯度差异。气温通常在20°C以上比较温暖国家在本次监测期间温度偏低,但对作物生长没有不利影响。
主产区内所有国家的光合有效辐射水平均低于平均水平,由阿富汗偏低5%到孟加拉国偏低12%不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各国潜在生物量水平不同:缅甸接近平均水平,为356MJ/m2,阿富汗(+1%)、老挝(+3%)、柬埔寨(+6%),泰国(+9%)和孟加拉国(+32%)偏高,而印度(-4%)、尼泊尔(-5%)和越南(-12%)偏低。较低的潜在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至西部、越南沿海和北部、缅甸和泰国的部分地区。
老挝、孟加拉国和越南的耕地种植比例达到了95%,而阿富汗的耕地种植比例只有5%,偏低64%。印度的耕地种植比例同样较低,只有64%,较低的耕地种植比例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半岛地区,其余的国家耕地种植比例分别为:尼泊尔,82%;泰国,84%;缅甸,86%;柬埔寨,87%。和平均水平相比,缅甸和柬埔寨分别偏高12%和16%。
由最佳植被状况指数指示的作物生长状况显示,只有尼泊尔(0.94)、老挝(0.92)和孟加拉国(0.91)状况较好,而阿富汗状况最差,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只有0.31,其它国家指数主要介于0.78和0.86之间,较低的最佳植被状况指数主要分布在印度中部和半岛以及泰国。除了孟加拉国具有较高的植被健康指数值外,但是较低的植被健康指数几乎遍布整个主产区,表明主产区内出现大范围干旱。
总体上,南亚和东南亚主产区监测期天气干旱少雨,较低的NDVI和耕地种植比例都表明作物生长状况较差。此外,主产区内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和植被健康指数均较低,作物产量预计低于平均水平。
图2.4 南亚和东南亚农业主产区的农业气象指数与农情指标(2018 年1月- 4月)
a. 降水距平聚类空间分布图 b. 降水距平聚类类别过程线(mm)
c. 气温距平聚类空间分布图 d. 气温距平聚类类别过程线 (℃)
e. 最佳植被状况指数 f. 耕地利用状况
g. 潜在累积生物量距平 h. 最小植被健康指数
注:关于指标的更多信息见附件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