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详细分析中国及7个农业主产区的作物长势,包括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以及华南区七个区域。在全国农气条件概述之后,4.2节是7个农业主产区的作物长势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所用指标包括农业气象指标、基于NDVI的作物生长过程线、NDVI距平聚类、最佳植被状态指数和潜在生物量距平等;4.3节展望预测了2021年中国大宗粮油作物进出口形势。各省详细的农业气象条件指标,请参与附录A中的表A.11。
4.1 概述
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中国的农气条件低于平均水平,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分别偏低了24%、0.4℃和3%,导致潜在生物量低于平均水平(-11%)。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的复杂多变,不同农业生态区的农业气象条件各不相同。其中,中国六个农业生态区(AEZ)的平均气温均低于平均水平,变幅为-1.5℃到-0.1℃,只有东北区的平均气温高于平均水平。除东北区外,其余农业生态区均遭受了不同程度降水短缺的困扰,降水量偏低3%至44%。干旱可能会阻碍春季作物的播种和早期生长。由于潜在生物量是考虑到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光和有效辐射的综合指标,所有七个农业生态区的潜在生物量较近15年平均水平均有所偏低;其中,西南区偏低最多(-20%),华南区偏低最少(-4%),反映了农气条件不佳。
降水量与温度的距平聚类图显示出详细的时空变化格局。全国来看,约60%的耕地降水量总体接近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南部分地区;而其它地区降水量距平值在监测期内则呈现波动变化特征。相对充足的降水(距平值超过30毫米/旬)主要发生在10月初,集中在重庆、安徽、湖北和邻近省份的部分地区。降水短缺(距平值超过-30毫米/旬)主要发生在11月初,集中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苏和湖南。有趣的是,用浅绿色和蓝色标记的区域在监测期内平均气温的变化过程非常相似,大部分时间的平均气温都低于平均值。
就各省而言,全国只有9个省的降水量高于平均水平,包括河南(+17%)、黑龙江(+15%)和吉林(+10%)等。仅黑龙江(+0.4℃)、江苏(+0.3℃)和浙江(+ 0.1℃)三个省份的平均气温略偏高。本监测期内,中国北方种植的冬小麦正处于越冬期,而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则几乎没有农作物种植。在接下来的CropWatch通报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气条件和农情条件的发展。
表4. 1 2020年10月 -2021年1月中国农业气象指标与农情指标距平变化
分区 | 农气指标 | 农情指标 | ||||
距平(与过去15年平均相比) | 距平(与过去5年平均相比) | 当前季 | ||||
降水量 (%) | 平均气温 (°C) | 光合有效辐射 (%) | 潜在累积生物量 (%) | 耕地种植比例 (%) | 最佳植被状况指数 | |
黄淮海区 | -3 | -0.2 | -3 | -16 | 13 | 0.91 |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 -7 | -1.5 | 0 | -8 | ||
黄土高原区 | -8 | -0.6 | -4 | -10 | 17 | 0.91 |
长江中下游区 | -44 | -0.2 | -1 | -7 | 4 | 0.96 |
东北区 | 13 | 0.1 | -5 | -6 | ||
华南区 | -32 | -0.1 | 4 | -4 | 0 | 0.95 |
西南区 | -7 | -0.5 | -8 | -20 | 0 | 0.92 |
*注:除了温度距平用℃表示外,其他参数距平都是以相对百分比表示。0值表示和过去平均值比没有变化;相对距平的计算公式为(C-R)/R*100,C表示当前值,R表示参考值,指近5年(2016至2020)(5YA)或者过去15年(2006-2020)(15YA)同期(10-1月)平均值。“/”表明监测时段内该区几乎无作物生长。
图4.1.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物候历
图4.2. 2020年10月-2021年1月中国降水量距平(过去15年平均水平)聚类空间分布及聚类类别曲线
图4.3. 2020年10月-2021年1月中国气温距平(过去15年平均水平)聚类空间分布及聚类类别曲线
图4.4. 2020年10月-2021年1月耕地种植状况分布图
图4.5. 2020年10月-2021年1月中国最佳植被状态指数(VCIx)
图4.6. 2020年10月-2021年1月中国潜在生物量距平空间分布图
4.2 主产区农情分析
对于中国的7个分区,图4.7至图4.13分别展示了各农业分区的作物长势信息,包括:(a)基于NDVI的作物生长过程线;(b)2020年10月-2021年1月,与近5年相比的NDVI差值聚类图;(c)与图(b)相关联的不同聚类类别过程线;(d)2020年10月-2021年1月,最佳植被状况指数;(e)2020年10月-2021年1月生物量距平(与15年平均水平相比)。关于农业气象指标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见附录A 中的表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