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全球农情遥感速报基于截止到2022年10月底的遥感和气象数据,综合分析了2022年7-10月的全球作物生产形势和粮食产量。本通报是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协调的国际团队联合编写完成。
本通报的主要数据源是遥感数据。报告包含 5 个章节,第一章是全球农业气象条件概述,涵盖了不同空间尺度上的主要农气条件以及极端天气影响;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各洲际粮食主产区的农气和农情状况;第三章是通报的主体组成部分,细致分析了占全球粮食生产和出口80%以上的43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形势;第四章聚焦中国粮食生产形势;第五章特别关注主要作物生产和出口国的产量,这些国家的大宗粮油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已经收割或目前仍在田间生长,后续章节描述了2022年7至10月发生的全球灾害。
农气条件与全球变暖
监测期内气温不断创新高。欧洲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夏天和秋天,同时伴随着长期干旱。中国长江流域也经历了一个极其炎热和干燥的夏天和秋天。在世界其他地区也记录了极端的降雨异常事件。其中,巴基斯坦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而美国南部、阿根廷、南部非洲和非洲之角则受到严重干旱的影响。这些情况部分是由拉尼娜现象导致的,这已是拉尼娜现象连续三年在冬季发生。总体上,未来几个月部分国家和地区作物生产前景面临严峻挑战。
在全球许多地区,降水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巴西中东部、安第斯山脉中北部、加利福尼亚、美国北部平原、地中海南部和东部沿岸、高加索地区、赤道以南的非洲国家、中国西藏和东南地区,与15年平均水平相比,降水量显著偏低超过30%。南美潘帕斯、巴西南部和东北部、亚马逊盆地、墨西哥高原、加拿大大部分作物生产地区、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土耳其、中非和几内亚湾、印度西北部、华北平原和中国南方的降水量偏低10%至30%。北半球只有少数秋粮作物主产区的降水量高于平均水平。在巴基斯坦,暴雨导致信德省和俾路支省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南半球,马来群岛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降水量均高于平均水平。
全球作物生产形势
在7-10月监测期内,全球的作物生产形势指数处于近10年同期的最低水平(CPI=1.15),与2018年的相当。虽然本监测期的作物生产形势比往年差,但CPI大于1表明全球作物产量整体平稳,不会出现显著减产。
全球大宗作物产量预测
2022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为28.5986亿吨,同比减产4410万吨,减幅1.5%。其中,玉米产量为10.4518亿吨,同比减产3201万吨,减幅3.0%,是近5年最大减幅;水稻产量为7.5457亿吨,同比减产945万吨,减幅1.2%;小麦产量为7.4007亿吨,同比减产232万吨,减幅0.3%;大豆产量为3.2005亿吨,同比减产32万吨,减幅0.1%。
展望
10月份,长期干旱对美国大平原的冬小麦播种以及阿根廷和巴西的玉米和大豆播种产生了负面影响,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干旱状况持续存在,对小麦播种不利。而欧洲和中国的冬小麦主产区因9月份的降雨,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小麦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