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通报包含2018年7-10月全球作物长势与粮食产量的最新监测结果。本通报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的相关机构共同完成。本期通报以遥感数据为驱动,完成农气、农情与产量的监测。通报共有5章,第一章是全球不同尺度上的农气异常模式的概述,包含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论述;第二章是全球洲际农业主产区的农气与农情监测结果;第三章是占全球粮食产量85%以上的核心监测国的农作物生长形势监测评估;第四章是中国不同区域的作物生长状况与生产形势监测;第五章是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大国的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产量的最新监测结果,并利用监测期内最新的农气与农情指标状况对8月预测的结果进行了订正,第五章还包含全球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论述、厄尔尼诺现象的最新跟踪。
本监测期,全球北半球温带地区的作物已经完全收割,南北半球热带区域的水稻正处于关键生长期,预计其将于2019年1月收割,而南半球的作物正处于夏季与季风季。
农气条件
全球农情遥感速报(CropWatch)采用农气监测指标(CWAIs)评估了全球农业区的气象与气候条件的变化。CWAIs指标包含降水、气温与光合有效辐射与潜在累计生物量,其中潜在累计生物量表征了监测期内植被潜在生产能力。
与过去15年同期(7-10月)平均水平相比,全球部分半干旱地区风调雨顺,为区域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洲际尺度上,西亚、非洲与北美的降水偏多33%与19%,洲际尺度的异常已经持续了2年时间,其与气候变化情景相一致。
相对而言,大洋洲与欧洲的降水偏低33%与7%。 西班牙到乌拉尔山脉和高加索地区的欧洲地区气温偏高0.8℃,光合有效辐射偏高5%,该地区的秋粮作物水分胁迫严峻。受水分胁迫的影响,大洋洲的潜在累积生物量偏低11%,受温度降低的影响,亚洲的南部与东南亚分别偏低12%和7%;中亚与拉丁美洲的潜在累积生物量显著偏高 22%和19%,是潜在累计生物量增长最显著的区域。
第五章详细介绍了监测期内异常农气状况,如中美洲的旱情、南亚与尼日利亚的洪涝,监测期内台风与飓风发生强度较弱,仅菲律宾的台风山竹、北美洲的弗洛伦萨与米歇尔飓风造成了较大的区域影响。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
2018年全球主要国家的粮食产量见5.1节,其是CropWatch对2018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的最新估算和复核结果,其中占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90%以上的国家产量是依据最新遥感数据做出的修正,而其他统计预测国是基于历史时间序列数据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总体上,各国粮食产量的年际变化多由农气条件的异常导致。
CropWatch监测得到2018年全球玉米总产量99893万吨,同比2017年下降1.1%,水稻72108.3万吨,同比下降1.8%,小麦72269.0万吨,同比减少0.9%,大豆总产32702.9万吨,同比增长0.1%。就全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国(42个监测国)而言,2018年玉米产量为91637.7万吨,同比下降1.6%,水稻65849.6万吨,同比下降1.9%,小麦64775.3万吨,同比下降0.9%,大豆30721.7万吨,同比增长0.3%。总体上,受本年度部分粮油作物遥感监测国遭遇不利的农气条件影响,全球总产未达到近5年产量变化趋势的预期。
就玉米而言,作为全球第2大玉米生产国,2018年中国的玉米产量同比增长1.4%,增产264.9万吨。全球其他玉米主产国的产量变化不一,其中美国玉米产量同比下降2.1%,约减产800万吨。巴西、尼日利亚、罗马尼亚的玉米同比增长1.8%、5.3%与7.5%。乌克兰、南非、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法国的玉米产量同比下降7.8%、6.9%、6.2%、5.8%、4.9%与1.5%。全球主要的玉米出口国2018年产量同比减少约2%,减产量约为2000万吨。
受异常农气条件的影响,大多数亚洲水稻生产国2018年水稻产量同比下滑。其中,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水稻产量同比下降1.6%、2.1%与4.7%。泰国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水稻出口国,2018年其水稻总产同比小幅下滑0.5%。其他主要水稻生产国产量变化如下,如美国、巴西的水稻同比增长1.0%与2.2%。全球10大水稻出口国2018年总产同比下滑1.7%,约减产500万吨。
就小麦而言,2018年澳大利亚的小麦同比显著下滑12.8%,俄罗斯与乌克兰同比下滑10.3%与7.1%。几乎所有的小麦主产国小麦产量的下滑导致2018年全球小麦同比下降,其中欧洲的波兰、英国、法国、德国小麦同比下滑4%,南美的阿根廷与巴西小麦产量同比下滑4.4%与3.8%,北美洲的美国小麦产量同比下滑3.9%。亚洲的印度与中国小麦产量同比下滑2.3%与0.1%。
就大豆而言,2018年全球主要的大豆进口国生产形势良好,大豆总产同比增长3%,特别是中国逆转了大豆产量长期下滑的趋势,大豆产量同比增长2.1%,实现了连续三年增产。除中国之外,印度、巴西、美国、俄罗斯等大豆主产国产量同比分别增长0.4%、1.2%、2.8%与3.9%。而印度与阿根廷的产量则同比下滑,其中阿根廷同比下滑7.6%,减产幅度较大。
中国
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为57913.7万吨,同比下滑0.1%,减产约39.7万吨。其中秋粮(包括玉米、单季稻、晚稻、春小麦、大豆、杂粮和块茎类)总产为41886.2万吨,与2017年基本持平。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粮食主产省之一的山东省,2018年冬小麦、玉米、大豆、夏粮、秋粮和粮食总产量同比均出现下滑。
2018年中国玉米总产同比增长1.4%,受玉米价格补贴政策取消及种植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中国玉米种植面积维持收缩趋势,同比减少0.2%。而在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的产量同比显著增长,如甘肃、陕西、山西的玉米产量同比增长8%、5%与7%。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玉米生产省,2018年玉米产量同比显著增长4%。与2017年相比,中国其他玉米主产省玉米产量保持相对稳定或小幅下滑。
受水稻种植面积下滑的影响,2018年中国水稻同比减少1.6%。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水稻总产显著下滑15%,但因其水稻产量占比较小,其对中国总产的影响较小。在最主要的水稻主产省中,黑龙江、湖南和四川的水稻同比增长显著。除宁夏之外,重庆、江苏、湖北的水稻产量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2018年,中国晚稻总产同比持平,其中安徽、广西、江苏和浙江的晚稻总产偏低4%、6%、9%与4%。
2018年,中国小麦总产与2017年基本持平,约为12152.8万吨。
2018年,因大豆单产与种植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5%与0.6%,大豆总产增加了2.1%,产量达到1403.6万吨,是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大豆主产省中,安徽,江苏,辽宁和山东的产量与2017年同比减少,而中国最大的两个大豆生产省(黑龙江和内蒙古)生产形势良好,大豆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