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要回顾了监测期内中国的农气和农情条件之后(第4.1节),第4章介绍了各省和国家层面主要谷物和大豆的产量以及夏季作物的产量和全年总产量的估计值(第4.2节),并按不同地区来描述,重点是东部和南部的七个农业生态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以及华南区(第4.3节)。附件A的表A.11中列出了有关中国农业重要省份的农业气候指标的信息。
从农气指标的角度来看,2020年7-10月,全国整体良好,降水量增加了10%,平均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分别降低了0.4°C和10%。全国最佳植被状况指数(VCIx)的值较高,为0.95。此外,全国耕地种植比例比平均水平偏高1%。
根据降水过程线聚类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在监测期内高于平均水平和低于平均水平的降雨均有被观测到。中国中部一些省份(重庆、江苏、安徽、河南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以深绿色标记)七月中旬的降水量偏高约120毫米。在8月中旬,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以浅绿色标记)也出现了明显偏多的降水过程(比平均水平高出90mm/旬)。中国所有主要农业生态区的降水量均高于平均水平,最大的降水量增幅出现在东北区(偏高46%),这与8月末至9月中旬 “巴威”、“美莎克”和“海神”3个台风连续侵袭中国东北地区有关,对该地区产量了区域性不利影响,详见4.2节。
中国只有一个农业生态区的平均气温高于平均水平(华南区略偏高0.1°C),而其他农业生态区的平均气温都低于平均水平,偏低到0.1°C(东北区)到0.7°C(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和黄土高原地区)不等。平均气温距平聚类空间分布图表明,监测期内的气温波动情况如下:中国东北区(黑龙江和吉林省的西部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有10.1%的耕地在7月中下旬发生超过1.3°C的温度正异常,而在包括中部、北部和东部14个省44%的耕地在7月中旬和10月初出现超过2.5°C的温度负异常。
就光合有效辐射而言,由于降水量过多,与过去15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所有农业生态区的光合有效辐射均偏小,西南区的负距平最大(-18%),黄淮海区最小(-5%)。就潜在生物量而言,由于平均气温相对较低,中国所有农业生态区的潜在生物量均有所偏低,负距平的范围在-18%(西南区)到-5%(华南区)之间。从过去15年同期平均水平潜在生物量距平的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看出,负距平20%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部(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的一些地区)和湖南省的一些地区。
与近5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黄土高原地区(+4%)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2%)的耕地种植比例有所增加,表明这两个地区的作物产量前景良好。其余区域的CALF均处于平均水平。西南区复种指数的变幅最大(+7%),其余农业生态区复种指数与近5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变化的范围在-1%到4%。在中国所有农业生态区,VCIx值均高于0.9,介于0.94至0.98之间。综合考虑最小植被健康指数和降水量时间过程线变化,干旱仅在7月出现在黄淮海区的部分地区。
表4.1 2020年7月 - 10月中国农业气象指标与农情指标距平变化
主产区 | 距平 (与近 15 年平均相比) | 距平 (与近 5 年平均相比) | 最佳植被状况指数 | ||||
降水(%) | 温度(℃) | 光合有效辐射(%) | 潜在累积生物量(%) | 耕地种植比例(%) | 复种指数(%) | ||
黄淮海区 | 19 | -0.4 | -5 | -6 | 0 | -1 | 0.94 |
内蒙古 | 24 | -0.7 | -7 | -8 | 2 | 0 | 0.94 |
黄土高原区 | 1 | -0.7 | -6 | -9 | 4 | 0 | 0.98 |
长江中下游区 | 6 | -0.6 | -10 | -10 | 0 | 3 | 0.94 |
东北区 | 46 | -0.1 | -9 | -6 | 0 | 0 | 0.97 |
华南区 | 3 | 0.1 | -6 | -5 | 0 | 4 | 0.94 |
西南区 | 17 | -0.4 | -18 | -18 | 0 | 7 | 0.96 |
图4.1 中国作物物候历
图4.2 2020年7月-10月中国降水量与过去15 年同期平均水平差值聚类空间分布及聚类类别曲线
图4.3 2020年7月-10月中国平均气温与过去15 年同期平均水平差值聚类空间分布及聚类类别曲线
图4.4 2020年7-10月耕地种植状况空间分布图
图4.5 2020年7-10月中国最佳植被状态指数(VCIx)
图4.6 2020年7-10月中国潜在生物量与过去15年同期平均水平的距平
图4.7 中国2020年7-10月最小植被健康状况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