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一种主要作物,也是CropWatch重点监测的四大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贸易呈现出一些令人关注的特征。大豆的全球产量约为2.6亿吨,在主要农产品中独树一帜,其80%由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生产,91%由上述三国加上中国、印度和巴拉圭六国生产。超过一半(56%)的贸易量(2009-2011年平均为9千万吨)均由中国一个国家购买,2009-2011年中国共购买5千万吨。从1995年开始,中国逐渐成为三个最重要大豆生产国的主要消费国,目前中国80%的大豆供应需要依赖进口。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是目前主要市场供应国的模式只是部分反映了全球农业气候产量的潜力,对于一些致力于提高产量的已有生产国和准备进入全球大豆产量市场的国家仍然有很大的未开发潜力。这一小节主要简要地介绍关于目前形势的一些背景,讨论全球大更新产量潜力和产量之间的空白,强调不同国家之间大豆单位面积收入的差别。相关内容将写成学术文章进行交流。
过去30年间,五大主要大豆生产国名单实际上始终保持稳定,如表1所示。表1数字提供了大豆主产国产量维持或减少的认识,与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世界平均水平2.7%相比,2001-2012年间各国平均每年面积增加的百分比见表1。中国大豆面积持续减少,而美国主要通过增加单产来保持其产量。包括许多非洲国家在内的国家主要通过每年增加10%的大豆种植面积来增加大豆市场的份额,其中,贝宁增加10.%,坦桑尼亚增加11.1%,南非增加13.1%,赞比亚增加16.5%。
表5.1全球十大大豆生产国的数据及统计
国家 | 排名 | 2012 产量 (占世界总量百分比) | 2008-2012 平均单产 T/ha | 2001-2012单产变化趋势 | 2001-2012 平均年变化面积(%) | ||
2008-2012 | 1999-2001 | 1989-1992 | (kg/(year.ha)) | ||||
美国 | 1 | 1 | 1 | 33.9 | 2.8 | 24 | 0.4 |
巴西 | 2 | 2 | 2 | 27.2 | 2.83 | 27 | 3.6 |
阿根廷 | 3 | 3 | 4 | 16.9 | 2.49 | -14 | 4.8 |
中国 | 4 | 4 | 3 | 5.2 | 1.77 | 8 | -1.9 |
印度 | 5 | 5 | 5 | 4.7 | 1.13 | 24 | 5.1 |
巴拉圭 | 6 | 6 | 6 | 3.4 | 2.52 | 28 | 7 |
加拿大 | 7 | 7 | 9 | 2 | 2.79 | 85 | 4.3 |
玻利维亚 | 8 | 8 | 14 | 1 | 2.04 | 16 | 4.2 |
乌拉圭 | 9 | 38 | 33 | 1.2 | 2.15 | 5 | 22.2 |
乌克兰 | 10 | 30 | 79* | 1 | 1.71 | 66 | 18.9 |
发达国家的单产最高,接近2.8吨/公顷。就单产来说,10个主产国中位于名单底部的是印度(1.13吨/公顷)、乌克兰(1.71吨/公顷)、中国(1.77吨/公顷)、玻利维亚(2.04吨/公顷)和乌拉圭(2.15吨/公顷)。很显然,如果印度想要保持他的零进口,需要付出重大努力。资料证实,1990后全球水稻和小麦的单产增速趋缓,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大豆的单产是否也会发生上述现象。目前的分析表明,究竟大豆单产增速放缓是否会发生,目前形势尚未明朗。
图5.2显示的是全球农业气候可达到的单产分布图,该指标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农业生态分区和目前的大豆主产地区,主要反映不同国家的产量潜力。某种程度上,目前主要市场供应国的模式简单反映出了产量潜力,尤其是美国和阿根廷,而巴西和印度反映的较少。然而,这张图也表明,各大洲的雨养大豆地区存在巨大的未开发产量潜力,包括一些现在还不是主产国的地区。
图5.2农业气候得到的雨养大豆产量与大豆主产区的比较(红色区域)
注:这张图基于1961-1990参考时间段内雨养大豆数据和目前耕地区域的中间输入,覆盖根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的主要大豆生产区(用红色标注),干重包含植物的所有部分,包括谷粒。
来源:基于FAO GAEZ和EC/JRC数据
图中显示,一些具有巨大未开发潜力地区主要覆盖要么相对大且邻近的地区,要么非邻近、更加分散、但成群的斑块地区。在大的邻近地区中,第一个是美国,主要是在从爱荷华州到俄亥俄州,这里已经是大豆主要生产地区。第二个是阿根廷,主要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和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省份。接下来是乌拉圭东部,印度南部,主要是在安得拉邦的西北部,乌克兰中部,摩尔多瓦北部和俄罗斯南部,主要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更加分散的地区包括格鲁吉亚东部,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匈牙利,以及许多沿莫桑比克海峡的非洲国家,包括莫桑比克北部,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岛和南非东开普省东部。这些分散国家的主要劣势是需要花费相对高昂的运输成本来集中大豆产量,并运送到国际市场上。
令人关注的是,这张图也显示,事实上一些主产地区位于产量潜力相对较低的区域,包括巴西南部,中国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潜力高的地区对全球大豆输出贡献却很小,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种植了其它作物,例如,作为全球第九大生产国和第七大出口国的乌克兰以及摩尔多瓦。
印度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包括中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安得拉邦东部在内的主产区对种植雨养大豆的低产量潜力地区进行了灌溉。在东亚尤其是东南亚,由于太阳光照稀少,大量的季风雨,总体条件不利于大豆种植。事实上,在东南亚的赤道地区,只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东部种植大豆。对比起来,位于相同纬度的南非尽管气候更加干燥,生长条件却更加有利,然而,其大豆的产量潜力仍然没有开发。
灌溉的确可以改变全球模式,但是在很多地区作用却不是很明显。对于亚洲的主产地区,印度和中国(华北平原,包括河北南部、山东、山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灌溉的作用相对较低,然而,改进的潜力在中国东部地区更大,包括黑龙江南部,吉林西部和辽宁。更加实质性的单产增加(大于1吨/公顷)在尼泊尔南部、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东部和缅甸很有可能。对于目前未充分利用潜力的地区,将来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量潜力、当地产量成本、与主要市场的远近的综合影响。
前10位的大豆生产国中,中国单位公顷的收入最高,为1239美元/公顷,比美国单位公顷收入高7%,比全球平均水平高30%,然而,与其它夏季作物相比,大豆的收入在中国并不具有吸引力,小麦收入比大豆高出1.1倍,玉米高出1.2倍,糖用甜菜高出1.8倍,马铃薯则高出4倍,中国大豆种植正清晰地朝着降低面积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所有国家当中,中国的本国大豆价格位列第七,低于韩国(4660美元/公顷)和日本(2453美元/公顷),与此同时,巴基斯坦(255美元/公顷)、俄罗斯(479美元/公顷)和乌克兰(616美元/公顷)的价格很低。
就最近10年(1999-2001至2009-2011)农民收入增长而言,大豆主要生产国通常和世界平均水平接近(全球单位公顷价格过去10年几乎增至3倍,增加了177%),从长远来看,大豆是唯一的经济上可持续的作物。过去十年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乌拉圭和玻利维亚,分别增加了240%和254%,尽管单位公顷收入的绝对值两国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补偿由于两国都是内陆国家所导致的交通成本。像阿根廷这样的一些国家,大豆收入增加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究其原因,除了生产国自身的选择或国家政策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环境条件。
显然,大豆在主要作物中属于非典型作物,这主要是因为其迅速改变的需求模式,反映了产量潜力和国家农业政策的综合作用结果。从相对长远的角度来看,改变和减少已存在的脆弱点是有潜力的,并且,从短期来看,减少新的脆弱点来源同样具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