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全球农情遥感速报基于截止到2023年1月底的遥感和气象数据,综合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的作物生产形势和粮食产量。本通报是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CropWatch团队协调的国际团队联合编写完成。
本通报的主要数据源是遥感数据。报告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全球农业气象条件概述,涵盖了不同空间尺度上的主要农气条件以及极端天气影响;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各洲际粮食主产区的农气和农情状况;第三章涵盖了占全球粮食生产和出口80%以上的主要农业国家(“主产国”),而第四章则聚焦于中国的粮食生产形势。特别关注已经收割或目前仍在田间生长的大宗粮油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的生产前景。第五章的后续部分描述了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发生的全球灾害。
农气条件与全球变暖
全球范围内,2022年是自1880年以来的第六温暖的年份。欧洲和亚洲的气温高于平均水平,成为第二个最温暖的年份。热浪伴随着干旱,导致欧洲大部分地区和中国南部的秋粮产量减少。印度西北部的一场早期热浪使2022年三月份气温超过35℃,导致区域范围内小麦减产。
在本监测期间,连续第三年的拉尼娜现象导致了长期干旱,持续影响着东非。它导致了作物减产,大量牲畜也因缺水而死亡。拉尼娜现象也限制了阿根廷的农作物生产。气候变化导致了地中海地区的降水严重亏缺。地中海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干旱不仅会影响冬季的谷物和豆类的生产,也会减少水库的蓄水量,减少干热的夏季可用灌溉水量。在马格里布、黎凡特和高加索地区,降水显著偏低超过30%。中欧、北欧以及俄罗斯大部分农作物种植区的农气条件处于平均水平。加利福尼亚州和美国西部各州的降水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有助于将土壤墒情恢复到正常水平。南亚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中国北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降水量都高于平均水平。
全球作物生产形势
在当前的监测期,全球作物生产形势指数(CPI)已经连续第三年下降,从1.19下降至1.12,这是过去11年来第二低的水平。农业主产区的高温和干旱条件是造成CPI下降的主要原因。
玉米:在南半球,玉米种植始于2022年11月和12月的雨季开始阶段。在巴西,首季玉米于10月份播种,更重要的第二季玉米将于2月大豆收获后开始播种。巴西和阿根廷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玉米出口国。巴西的玉米总产量预计将达到93,603万吨,同比增长2.5%。在阿根廷,1月份的降水条件有所改善,农民种植的晚熟玉米显著增长,预计阿根廷玉米产量为5,592.4万吨,同比略微增长1.7%。因降水不足的影响,南部非洲玉米产量预计将减少不到5%,但莫桑比克因种植面积的显著扩大,其产量预计同比增加9.1%。印度尼西亚的产量预计将增加至1,958.6万吨(+2.3%)。
水稻:南亚和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产量接近2022年的水平。除柬埔寨外,大多数国家的水稻产量都接近正常,而柬埔寨水稻产量预计将同比下降2.2%,而菲律宾的水稻产量将同比增长5.3%。在其他国家的水稻产量变幅都不超过2%。巴西和阿根廷的水稻产量和种植面积略有下降,预计水稻总产量同比将分别下降5.0%和4.1%。
小麦:这是北半球冬季种植的最重要的作物。美国的堪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马格里布、黎凡特、土耳其和高加索地区的降水明显不足。欧洲、南亚和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小麦播种和生产种植条件普遍较好。受益于有利天气的影响,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小麦产量同比显著增长,而阿根廷因干旱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大豆: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仅次于美国。CropWatch预计巴西大豆产量同比将大幅增长10.6%,达到10,517.8万吨,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是增产的主要原因。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但因大豆主产区发生旱情,大豆播种期推迟,虽然2023年1月份降水恢复正常,稍微改善了晚播大豆的生长状况,但物候期的延迟对晚播大豆单产不利,预计全国大豆平均单产同比将下降5.7%,总产预计为5,002.2万吨,同比下降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