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通报除中国之外的所有国家和国家内行政单元,均采用全球行政单位层(GAUL)的划分标准,中国本土的行政边界利用国家测绘局地图界线。GAUL数据可由FAO地理数据网下载。
6.1.1 全球农业生态区划
关于全球农业生态区划(CPSZ)的具体描述,详见附件A。CPSZ的划分主要参考FAO森林资源评估的全球生态系统分布图(39),在进一步细分或者修改时,还参考了Köppen气候带划分产品(数据来自Grieser et al.(40), VASClimO 1976-2000)以及全球农业生态区域划分项目(41)提供的“最优谷物种植区分布”产品。其他参考数据源还包括:美国农业部USDA(42),Ramkutty等研究成果中的全球耕地分布图(43)以及Monfreda等研究成果(44)等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中国的农业生态区划,没有采用前述标准进行划分。而是直接使用了中国已有的农业生态区划(45)及其英文版(46)。
6.1.2 主产区分析
主产区的划分主要基于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的作物分布图,然后将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的分布区域进行合并。每个主产区包含四大主要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中的至少一种,主产区边界选择相邻区域没有主要作物种植的国界或者国家级层次以下的行政界线。例如:“中欧-俄罗斯西部”主产区,其北部边界采用59号农业生态区(CPSZ-59)中的 “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边界,东部边界则以乌拉尔山脉为准。
未来发布的CropWatch通报将涵盖本次通报4个主产区以外的更多作物主产区。
图 6.1主产区主要作物分布图
东南亚
南美洲
美国和加拿大
波兰和罗马尼亚到俄罗斯乌拉尔山脉
注:图中只显示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的种植分布。白色背景,没有四种主要作物中任何一种分布的区域;浅绿,只有一种主要作物分布的区域;深蓝-深绿,有两种主要作物分布的区域;紫色,三种主要作物分布的区域;深紫-红色,四种主要作物同时分布的区域。四种作物同时分布的区域很少,而且几乎都位于印度。
6.1.3 国家选择
国家的选择主要基于FAO产量和粮食交易统计数据,所选国家的主要作物产量及交易量累积占全球该种作物产量和交易量的80%。然而,本通报也选择了一些在统计中比重较小的国家,这主要是处于这些国家地理位置(如亚洲的乌兹别克斯坦,非洲的埃及)的考虑。关于所选国家的基础信息和农作物概况,详见附件F。
6.1.4 国家尺度分析
环境指标的计算范围包含:60个全球农业生态区,4个作物主产区以及通报所选择的173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区域基本由全球行政单位层(GAUL)第一级国家单元(GAUL_0)构成,同时对小于25*25公里的单元进行了剔除。
6.1.5 省-州尺度分析
对于一些面积较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和美国),本通报对国家尺度以下的省/州级行政单元进行了分析。
6.1.6 中国省份分析
本通报的监测内容覆盖中国24个省级行政单元,这些省级行政单元按照国家标准划分为六大区域,包括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47)。
6.1.7 农作物种植分布及耕地分布图
全球农作物分布数据来源于JRC。最初的农作物分布数据是为全球水分胁迫目的进行划分的,共包含了11种作物类型。本通报只对其中的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分布区进行提取,生成后的作物分布数据分辨率为0.25°。其他的农作物分布数据还包括:USDA的主要作物分布图(42),FAO/IIRSA(48)(41)的雨养和灌溉农业分布图等等。
本通报所用的耕地分布数据,是将2010年和2011年MODIS 土地利用数据产品(49),第二版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IGBP-DISCover) (50),全球地表覆盖2009 (51)(52)这些产品当中的耕地进行合并得到。中国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耕地分布数据直接采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土地覆盖数据(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