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测期内,冬小麦已经收获完毕,中国北方的秋粮作物(玉米,大豆)的播种也在监测期内完成。与过去14年平均相比,降水偏多11%,温度和累积光合有效辐射则分别偏低0.2°C和2%。光温水等气象条件的综合作用使得潜在生物量与平均水平持平。全国超过70%的耕地(主要在中部和北部),七月之前降水处于平均水平,而在广西西部和贵州东部,降水则高于平均。监测期内,气温波动剧烈。
在黄淮海地区,黄土高原区和东北区,较少的降水和低温导致潜在生物量降低。在长江中下游区,充足的降水使得潜在生物量比近5年平均水平偏高13%。最佳植被状态指数低值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和黄淮海地区,尤其是江苏省南部、陕西省和山西省北部地区。中国西南区的作物长势好于平均(最佳植被状况指数为0.93),主要得益于区内光温充足且时空匹配良好,而降水略偏低,并未产生较大影响。
监测期内,除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外,其余地区的种植耕地比例均低于近5年平均水平。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和黄土高原区由于干旱和低温,而东北地区和华南区,较少的降雨或许是导致耕地种植比例降低的最主要因素。黄淮海区是所有监测区内仅有的耕地种植比例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
最小植被健康指数表明,监测期内,中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生水分胁迫,部分粮食主产省份的局部地区,如辽宁南部和山东西部等地则可能遭受干旱侵袭。
表4.12015 年4 月至7月,中国农业气象指标与农情指标距平变化
主产区 | 农气指标 | 农情指标 | ||||
距平 (与过去14年相比) | 距平 (与过去14年相比) | 当前 | ||||
降水 (%) | 温度 (°C) | 光合有效辐射 (%) | 潜在生物量 (%) | 耕地种植比例 (%) | 最佳植被状态指数 | |
黄淮海区 | -36 | -0.5 | 0 | -14 | 1 | 0.89 |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 3 | -0.5 | 1 | 0 | -5 | 0.74 |
黄土高原区 | -20 | -0.6 | 1 | -10 | -3 | 0.87 |
长江中下游区 | 41 | -0.6 | -8 | 13 | 0 | 0.9 |
东北区 | -25 | -0.1 | 2 | -17 | -1 | 0.91 |
华南区 | -9 | 0.4 | 2 | -9 | -1 | 0.89 |
西南区 | 9 | 0.1 | -2 | 0 | -2 | 0.93 |
注: 除了温度距平用℃表示外,其他参数距平都是以相对百分比表示。0 值表示和过去平均值比没有变化;相对距平的计算公式为(C-R)/R*100,C 表示当前值,R 表示参考值,指过去5 年2010-2014(5YA)或者14 年2001-2014(14YA)同期(1-4 月)平均值。
图4.1 2015 年1月至7月中国降水量与近14年同期平均水平差值聚类空间分布及聚类类别曲线
图4.2 2015 年1 月至7 月中国气温与近14 年同期平均水平差值聚类空间分布及聚类类别曲线
图4.3 2015 年4月-7月中国耕地种植状况
图 4.4 2015 年4月-7 月中国最佳植被状态指数 (VCIx) 分布图
图4.5 2015 年4 月-7 月中国植被健康指数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