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全球农情遥感速报》概述了截至2023年10月底的全球作物生产形势和粮食产量。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所协调的国际团队编写完成。
报告主要基于遥感数据,监测评估全球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农气条件、农情状况和大宗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生产形势。第一章是全球农业气象条件概述,描述了全球范围内的农业气候条件。第二章是全球洲际粮食主产区的农气和农情状况。第三章是涵盖了占全球粮食生产和出口80%以上的农业生产国的生产形势,而第四章则聚焦于中国,第五章的特别关注已经收割或目前仍在田间生长的大宗粮油作物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的生产前景,第五章的后续部分概述了2023年7月至10月期间全球发生的灾害情况。
农业气候条件
在本监测期内,平均气温突破新高。在监测期的最后一个月(10月),全球气温连续第5个月创历史新高。尽管气温升高,但作物损失有限,这主要是由于从拉尼娜现象向厄尔尼诺现象过渡导致降水模式发生变化。巴西的亚马逊盆地和邻近的马托格罗索州是少数受严重干旱和极端高温影响的地区。自开始测量内格罗河水位以来的120年里,水位达到历史最低。森林砍伐、厄尔尼诺现象和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目前的干旱和热浪也影响了马托格罗索州大豆作物的播种。
全球作物生产形势
从2021年开始,作物生产形势指数(CPI)连续3年低于1.0,反映出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频发,制约了全球和区域粮食稳定增产。2023年7-10月全球的CPI(0.972)仍处于近11年内的较低水平,但相比于2022年同期(0.97)略有提升。
玉米:2023年,全球大多数主要玉米出口国的气候条件良好。全球玉米产量增加2.4%,达到10.69亿吨。三大主要生产国增产幅度最大:美国增产1280万吨,其次是巴西(+940万吨)和中国(+560万吨)。降水偏低导致玉米生长季开始时的情况喜忧参半,但在监测期内,美国的情况大为改观。由于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中国玉米产量增加2.4%。巴西一茬玉米减产,二茬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玉米总产量达到1.0068亿吨。与2022年极度炎热和干旱的条件相比,欧洲重要的玉米生产国在2023年天气条件普遍有利,仅罗马尼亚受到了干旱影响。由于洪水造成面积和产量减少,印度减产幅度最大,下降9.1%,降至1710万吨。
水稻:大多数水稻生产国的水稻产量略有下降,全球水稻产量为7.5341亿吨,比去年减少0.3%。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中国的水稻产量预计为1.95813亿吨,增加0.2%,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从去年的极端高温干旱中恢复过来,中晚稻增产。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季风季节来临较晚,降雨模式不规则,造成了短期干旱,也出现了洪涝灾害,造成产量损失。但巴基斯坦的情况仍好于去年,产量增加11.8%。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略有减产,但柬埔寨(+5.4%)除外。美国(+5.7%)和尼日利亚(+12.1%)的水稻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总体而言,全球稻米产量保持稳定。
小麦:主要小麦生产国的产量差异较大。主产国的小麦总产量基本稳定,但其他国家的总产量降低幅度较大。2023年全球小麦产量预计为7.3284 亿吨,下降1.0%。这已是连续第三年减产,达到了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北半球国家的小麦主要在6月至9月收获,产量与2023年8月的监测结果一致。总体而言,东非的小麦产量有所恢复,而许多中亚国家的小麦产量有所下降。在南半球,受降雨减少的影响,澳大利亚的小麦种植面积和单产均大幅降低,产量减少26.2%;相反,其他小麦产区的农业气候条件总体正常,巴西(+6.9%)和南非(+2.8%)的产量增加。收获期的频繁降雨,导致德国、波兰和哈萨克斯坦的小麦收成受到影响。欧洲和亚洲冬小麦产区10月的良好降雨有助于冬小麦的发芽和生长。
大豆:2023年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3.1813亿吨,减产0.6%。南半球大豆产量增加,但巴西和阿根廷的产量差异明显。阿根廷大豆减产18.9%,而巴西增产12.1%,两国大豆累计产量增加171万吨。北半球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导致大豆总体减产。在大豆生长期间,美国的农业气候条件良好,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有助于提高产量,然而,由于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1.2%。中国大豆种植面积缩减导致大豆产量减少5.6%;印度和加拿大大豆产量分别增加3.8%和0.6%,而俄罗斯大豆产量减少0.4%。北半球大豆累计减产282 万吨,超过南半球的增产,导致全球大豆减产0.6%。
总之,2023年全球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产量预计将达到28.74亿吨,增加约1414万吨,增幅约为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