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CropWatch全球农情遥感速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了全球粮食产量。本期通报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CropWatch团队基于遥感农气、农情指标与数据,同时辅以地面调查信息独立监测的成果。本期通报大宗作物监测聚焦于玉米、水稻、小麦与大豆,主要的监测区域覆盖包含中国在内的全球粮食主产国,此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类型的作物也偶有涉及。本次监测期跨度为2015年7月-10月,涵盖南半球秋收作物的播种期、北半球秋收作物的收获期与夏收作物的播种期,热带与赤道区的第一季作物的收获期与第二季作物的播种期。
本期CropWatch农情遥感监测速报重点围绕两部分内容展开分析,第一部分内容重点阐述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分析了水分胁迫较严重的东部与南部非洲在内的全球农气与农情状况;第二部分则是CropWatch修订的2015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的汇总。CropWatch监测表明,2015年全球谷物产量为24.47亿吨,与2014年基本持平,大豆产量为3.09亿吨,同比增长1%,2015年中国粮食(包含谷物类、豆类与块茎类)总产为56808万吨,较2014年增长431万吨,同比增长0.8%。
在此监测期内,表征厄尔尼诺强弱的南方涛动指数(SOI-BOM)显示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加强,8月以来,SOI-BOM指数持续高位运行。不同来源的信息均显示出强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将持续到2015年底。本监测期内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与厄尔尼诺有密切关系,包括热带气旋发生的频率增长和降水异常事件;本期通报的灾害监测章节详细阐述了至少10次的影响较大的台风灾害,局部区域将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
监测期内,降水过多或者过少的及其导致的农情状况的综合变化描述如下:
· 过量降水席卷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受加拿大不利农气条件的影响,北美洲已种植耕地比例同比减少3%,而美国则增长1%。
· 从玻利维亚和巴拉圭至巴西南部地区降水充足,与过去14年平均水平相比,偏高40%至150%。巴西与阿根廷耕地种植比例偏高10%与11%,但阿根廷作物长势不如巴西。就整个南美大陆而言,耕地种植比例增长了8%,耕地复种指数高达168%,与南亚与东南亚持平。
· 从撒哈拉沙漠西部的毛里塔尼亚和北部的突尼斯延伸至中亚哈萨克斯坦的大片干旱区域降水较过去14年平均水平偏高70%-170%。得益于充沛的降水,与过去5年同期相比,哈萨克斯坦耕地种植比例显著增长36%,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耕地种植比例增长9%,潜在生物量几乎翻倍。
· 中美洲和南美洲降水不足区域进一步扩大。这些区域包括加勒比群岛(牙买加降水偏低48%),由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到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与尼加拉瓜的干旱走廊,厄瓜多尔(降水偏低48%),哥伦比亚与巴西北部和南锥体大部地区。相应的上述区域的潜在生物量显著偏低。
· 非洲南部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包括肯尼亚在内的非洲东部,苏丹南部和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与阿法尔地区持续干旱。埃塞俄比亚的耕地种植比例与复种指数偏低5%。
· 东南亚出现严重干旱,其中东帝汶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降水偏低94%与80%。印度尼西亚降水偏低67%,潜在生物量偏低59%,因干旱引发的火灾产生的烟尘危害公众健康。尽管印度尼西亚的耕地种植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但其复种指数下降2%。
· 大洋洲持续干旱,其中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西兰降水分别偏低81%与73%。受此影响,澳大利亚耕地种植比例偏高8%,但是全年复种指数偏低4%。
· 欧洲大部分区域发生干旱,欧洲西部-北部-东部的降水量匮乏程度逐渐增加,分别偏低30%、30%与75%。这一区域涵盖瑞士、俄罗斯西北部(卡累利阿共和国)到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高加索、黑海北部和罗马尼亚;其中干旱最为严重的区域发生在乌克兰(耕地种植比例保持稳定,但复种指数偏低1%)和俄罗斯西部(别尔哥罗德、库尔斯克、沃罗涅日、利佩茨克和坦波夫州)。此外,欧洲部分区域还遭受异常低温天气影响,潜在生物量偏低50%-70%,如哈萨克斯坦阿特劳斯、俄罗斯的斯塔夫罗波尔与别尔哥罗德州。
· 朝鲜半岛及其邻近的中国吉林、辽宁发生干旱,降水分别偏低64%、28%与43%,潜在生物量偏低20%-40%。
· 印度南部与西部发生干旱,其中古吉拉特邦降水偏低78%;印度全国耕地种植比例偏低5%。
最新CropWatch农情监测表明,2015年全球玉米产量9.90亿吨,与2014年基本持平;水稻产量为7.42亿吨,同比小幅下降0.1%;小麦产量为7.42亿吨,同比增长0.3%。大豆产量为3.09亿吨,同比增长1%。就中国而言,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为19393万吨,同比增长0.9%;水稻20233万吨,同比增长0.6%,小麦12161万吨,同比增长1.6%;大豆1301万吨,同比减产0.5%。就全球主要的粮食出口国而言,玉米、水稻与大豆的产量变化与全球总产量的变化幅度接近,但是小麦主产国产量同比显著增长2.31%。
全球粮食产量变化较大的国家大都在第一部分农气与农情监测中提及。就玉米而言,2015年,埃塞俄比亚、柬埔寨、印度、南非、乌克兰2015年产量同比下降3%、10%、6%、12%与6%,因干旱与洪涝的影响,印度耕地种植比例下滑5%,是导致该国玉米减产5%的原因。就水稻而言,2015年,印度与罗马尼亚的水稻产量同比下滑1%与9%;尽管墨西哥并非重要的水稻生产国,但该国2015年水稻产量同比下滑33%,仍然值得关注。
2015年,埃及、土耳其、伊朗、哈萨克斯坦小麦产量同比显著增长5%、10%、4%、16%,2015年伊朗农气条件明显优于近年同期,哈萨克斯坦小麦显著增长归功于是监测期内充足的降水导致耕地种植比例大幅度增长。拉丁美洲的巴西小麦同比大幅增长5%,而毗邻的阿根廷同比下降4%。加拿大小麦产量同比显著下降8%。
就中国而言,CropWatch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7-10月全国降水量偏高1%,温度偏低0.7℃,光合有效辐射偏低3%,耕地种植比例与复种指数处于近5年平均水平。然而国内不同地区农气状况差异显著,干旱、台风引发的强降水与低温等异常天气此起彼伏。黄土高原区耕地种植比例偏高5%,未种植耕地集中在西北地区。2015年9月份,全国水稻病虫害发生状况总体偏轻,仅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的稻飞虱和卷叶螟虫害偏重发生。
截止至本监测期末期,全国玉米、水稻、小麦与大豆的收获基本结束,CropWatch监测结果表明全国水稻总产为20233万吨,其中全国中稻产量修正为13151万吨,同比增长1.0%,早稻与晚稻产量与8月份预测结果基本持平,产量分别为3512万吨与3570万吨。
CropWatch修订的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为56808万吨,同比增产431万吨,增幅为0.8%。秋粮总产为40726万吨,同比增产242万吨,增幅为0.6%,与2013年秋粮产量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