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1-4.4展示了中国区域降雨和温度距平聚类图及相应的类别曲线、耕地种植状况、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图,相应指标的定量分析结果见表4.1。
本期通报监测时段的起始期为2014年10月上旬,该时期中国大部分秋收作物已经收获,夏收作物(主要是冬小麦和油菜)正处于播种期。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与近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全国农业气象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表4.1)。其中冬季平均气温较过去13年同期平均水平偏高0.3℃,有利于提高冬小麦越冬存活率。同时,冬季降水量总体较平均水平偏多14%,光合有效辐射正常,因此全国潜在生物量总体偏高10%。2014-2015年度属于暖冬,中国7个农业主产区的平均气温均超过近13年同期平均水平,东北地区气温偏高幅度最小(+0.1℃),黄淮海地区的气温偏高幅度最大(0.9℃)(表4.1)。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本章监测的七个农业主产区中唯一一个降雨低于近年平均水平的地区(偏低28%)。2015年1月起,云南省中部以及广西省西北部地区降雨偏高,但江西,福建,浙江和广东省北部地区降雨量低于平均水平。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变化剧烈,其中2014年11月上旬和12月中旬,温度低于平均水平,其余时段内,平均气温均高于或处于平均水平。
由于全国不同地区农业气象条件状况复杂,最佳植被指数高低分布在地区间差异显著。中国西南部和山东东部,最佳植被状态指数较高。而华北平原最佳植被状态指数较低,2014年7月至10月间的干旱天气是这些地区最佳植被状态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在区域尺度上,除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及相应的省份外,生物量均高于平均水平。
全国耕地种植比例接近近5年平均水平。全国仅黄淮海区和黄土高原区的耕地种植比例低于近5年平均水平。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和东北区的耕地种植比例均高出平均水平1%,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和西南区的种植比例与近5年平均水平持平。在冬小麦的主产省份(包括12个省份,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85%以上),耕地种植比例较2013-2014年度增加1.5%,表明冬季作物的种植面积相比前一年有所增加。在监测期内,大部分未种植耕地位于甘肃北部和中部,陕西和山西北部,山东东部,江苏南部和安徽南部。未种植的农田一部分是为稍晚时候种植其它作物预留;另一部分受限于冬季温度较低,不适宜种植冬季作物。
图4.1.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中国降水量与近13年同期平均水平差值聚类空间分布图及聚类类别过程线
图4.2.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中国气温与近13年同期差值聚类空间分布图及聚类类别过程线
图4.3 中国冬小麦主产区耕地种植状况(数据源为HJ-1 CCD和GF-1多光谱数据)
图 4.4. 2014年10月-2015年1月中国最佳植被状态指数 (VCIx)分布图
表4.1.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 CropWatch监测的中国气候因子与农业指标距平变化
地区 | 气候因子 | 农业指标 | ||||
距平 (与过去13年相比) | 距平 (与过去5年相比) | 当前 | ||||
累积降雨(%) | 平均温度(℃) | 累积光合有效辐射(%) | 累积生物量 (%) | 耕地种植比例(%) | 最佳植被状态指数 | |
黄淮海 | 44 | 0.9 | -3 | 16 | -3 | 0.78 |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 | 52 | 0.8 | -3 | 4 | / | 0.78 |
黄土高原 | 34 | 0.7 | -4 | 18 | -4 | 0.83 |
长江中下游 | -28 | 0.8 | 0 | -24 | 0 | 0.83 |
东北 | 28 | 0.1 | -2 | -1 | / | 0.75 |
华南 | 20 | 0.5 | -3 | 16 | 0 | 0.88 |
西南 | 81 | 0.8 | -3 | 59 | 0 | 0.91 |
注:除了温度距平用℃表示外,其他参数距平都是以相对百分比表示。0值表示和过去平均值比没有变化;相对距平的计算公式为(C-R)/R*100,C表示当前值,R表示参考值,指过去5年2009-2013(5YA)或者13年2001-2013(13YA)同期(10-1月)平均值。